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字化档案兰台 > 兰台会客厅

给岁月留声 为历史存真

发布日期:2024-10-29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47次
核心提示: 西部社区网是中西部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主管,西部社区服务发展中心、陕西中治创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社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我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本《青青蒲塘——苏中水乡人家的留声记忆》,由江苏省如皋市档案局、档案馆编著,内容是白蒲镇居民的口述实录专辑,可谓“原酿原浆,原瓶原装”。全书200多页,算不得厚重,我却相当偏爱,不时翻看。古人“敝帚”尚且“自珍”,何况书里还有我的“一把汗、一两墨”。

近年来,市档案局、档案馆按照有关要求,开展“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从确定采访大纲、筛选录音原声,到确立章节框架、初步拟定书名、撰写开篇序言等,我都积极参与,忙碌了大半年。

怎样传承文化血脉、发掘历史价值?如何全景展示村(居)组织群体的共同记忆?这是做好口述历史采集工作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厘清思路后,采集组开始踏古巷、访老宅、拜寿星、游名刹、入居户、话古今,探访古村落的“神阙穴”,抚摸文化“胎记”。从独特的地理区域、气候风物、语言环境,解读出别样的信息和风味。

聆听流淌在老街间的叫卖吆喝,让人感受到韵味独具的白蒲乡音;追访僻巷深处的闲情逸致,直接品味恬淡柔美的市井文化。大家不惧烈日,无畏风雨,先后40余次驱车赶赴白蒲镇,共计采访71人次,形成录音2400分钟、视频400分钟,以及27万字的第一稿口述历史素材。采集对象包括公务员、企业职员、自主创业者、退休人员,还有百岁寿星及其家庭成员等。特别是那些退休老人,精神矍铄、豁达开朗。他们下棋、跳舞、健身,一展寿乡风采;他们读书、写字、画画,深得延年益寿之诀。

那些原本渐行渐远的掌故,那些正在淡出视野的故事,通过录音、拍照、摄像、笔记,得以在另一个维度再现、定帧。老者遥忆当年,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深情讲述着那段激情岁月,难掩“恰同学少年”时的意气风发。至今,我仍难以忘却他们对峥嵘岁月的刻骨铭心,对盛世太平的心怀感恩,以及互相交流时专注的神情,道别时“拜托写得厚实些”的殷切期盼。将这些即将亡佚的尘世苦旅剪辑存档,对采集者来说时不我待,对编纂者而言更是责无旁贷。??

家乡是根,故园是本。留守,是对乡土的不离不弃,对历史的忠贞守望。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讲述者,亦是发掘地域资源、赓续乡土文化的实践者、传承者。口述者中,有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有残酷战争的亲历者,有某个历史片段的见证者,有美好家园的建设者。他们言由心生,心口相应。如同运盐河的水滴,质朴无华,就像老街上的花卉,肆意生长,根本无需编导刻意地主题先行或导向引领。他们的“个性”与国家和民族的“共性”休戚与共。此处的乡情、乡风、乡愁,原汁原味。

倾听口述,现场采集,比对史志,整理成文。口述实录的过程,也是忠实记录和去伪存真的过程。采集者利用馆藏档案对口述资料进行多次核查,确保真实。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将居民个人奋斗史、家族兴衰史、村落枯荣史与中华民族的衰落与兴盛精巧地作记忆串联,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链。?

口述实录,集成档案,给岁月留声,为历史存真。能参与新时代档案历史传承形式创新的生动实践,对我而言是一件荣幸的事。自始至终以平静的心态,探求价值的理性,触摸历史的内核,还原世风、民风、家风的本真面目。这是属于镇区古巷的怀旧记录,属于苏中水乡人家的留声记忆,属于“美丽中国”古今镜像中一帧别样的风景。

作者:谢爱平


更多资讯,请关注:西部社区网 http://www.xibushequ.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员公示 | 法律声明 | 发展合作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825071816@qq.com  电话:029-63613593 / 18591932401

备案号:陕ICP备2020017220号 | 法律顾问:陕西律师事务所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雅荷花园中环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