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健康 > 职业健康

银行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22-08-20 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浏览:1544次
核心提示: 西部社区网是中西部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主管,西部社区服务发展中心、陕西中治创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社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银行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大有可为

切实提升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水平是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不断丰富,“三农”融资切实取得量增面扩价降的明显成效。2022年4月,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总要求,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中国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面临新机遇

第一,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21年颁布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依据中央对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一系列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已经落地,行政推动、政策促动、多方联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局面正逐步形成,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为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市场机遇。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2021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万元,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二是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居世界首位,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达1.37万亿斤;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加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三是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动力电、硬化路、4G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

第二,“三农”发展面临巨大的融资需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给金融业加大支持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提出更高要求。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蕴含巨大的金融业务增长机遇;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土地等各类产权确权、评估、抵质押、流转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建设不断优化,为涉农项目投融资提供更多便利。

中国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特点

第一,大中型银行是支持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区域性小型银行支持力度稳步提升。根据提供涉农贷款的机构类型来看,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受网点布局和客户基础支撑,涉农贷款保持较高水平,增速相对平稳;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涉农贷款规模较高、增长较快,是中国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融资发展的关键力量。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0至2020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从11.77万亿元增至38.9万亿元。其中,全国性大型银行、中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增至14.12万亿元和8.99万亿元,合计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重为59.3%;城商行、农商行等小型银行涉农贷款增长至13.94万亿元,接近全国性大型银行涉农贷款规模,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重为35.8%,较2011年抬升21.4个百分点。

第二,“三农”信贷支持呈现明显分化,农业金融支持力度亟待提升。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合计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从“三农”领域来看,农村贷款规模最高,农户贷款增长最快,农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2020年末,中国农业贷款、农村贷款、农户贷款规模分别为4.27万亿元、32.27万亿元和11.81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5%、11.9%和14.2%。农户贷款受金融脱贫政策、互联网信贷技术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增长较快,一直保持在12%以上,持续高于全部涉农贷款平均增速,近10年最高增速为2013年24.5%;农村贷款规模占全部涉农贷款的规模一直保持在82%左右,规模和增速都相对平稳。

第三,涉农金融机构覆盖广度进一步渗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是涉农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尽管在涉农信贷规模的市场占比方面难以匹敌全国性大中型银行,但在县域及县域以下市场与偏远农村地区,他们具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地域便利和客户基础,是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的核心力量。目前中国涉农金融机构数量总体保持稳定,2020年末为3898家,较2018年末下降15家,主要是受农商行改制、农村金融机构合并重组等影响。随着农信社改制持续深入实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由2009年的43家上升到2020年的1539家,而农村信用社数量由2009年的812家下降到2020年的641家。2020年末,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达8万个和97.8万人,较2009年末分别增长了5.4%和36.7%。

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农村地区资金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目前中国的村镇银行、农村合作社和农商行县域存贷比普遍在65%至70%之间,低于城市地区约20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县域存贷比更低,部分县域行甚至低于50%。2021年末,广东57个行政县的平均存贷比为69.7%,湖北省平均县域存贷比为67.17%,青海省域存贷比为42.5%。2022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向县域分支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将自身县域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

第二,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多样性有待提升。目前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项目主要以土地作为抵质押品和还款来源,同质化程度高,不利于农村金融主体间的整体协同发展。精准针对乡村振兴新需求的产品不多,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额度不满、定价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农户的金融产品以基础信贷业务为主,附加金融服务较少,手机银行、网银等产品用户体验一般,用户黏度明显不足。

第三,农村产业链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支持农业产业链的模式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对于农户的农机设备等资产设备投入,农村金融系统往往以融资租赁等方式予以支持。针对农业的融资租赁市场相对匮乏。

第四,农村征信、抵押担保等配套体系有待完善。农村企业、农户往往缺乏固定资产等可以快速变现的抵押物,农村土地等各类产权抵质押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猪牛羊等生物资产活体抵押面临生物资产因品种、生长期差异所面临的价格波动以及生物流动性较强导致的库存难核实等问题,农机、农具等抵押物面临其资产价值较低难变现的挑战。

国际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

第一,美国社区银行探索“关系型贷款”业务模式。美国社区银行数量在美国银行业中占99%,投放中小企业、农业等小额信贷占银行业的比重分别超过60%、80%。与大中型银行倾向于根据客户的抵押担保物、信用记录和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做贷款决策不同,美国社区银行侧重“关系型贷款”,依靠地理优势、人际关系,通过与借款人及社区周围的熟人网络长期的互动交流,搜集借款人的个人品德、管理能力等“软信息”,作为客户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社区银行贷款审批速度相对更快,不良率也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另外,社区银行往往在当地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其存款的市场份额在全国范围内不到20%,但是在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市场份额能分别达到50%、70%以上。

第二,日本农协深入农村产业链提供精准信贷服务。日本农村协同合作组织根据市町村、都府县、中央的行政管理层级,形成基层农协、县级农协、中央农协的“三段制”架构,覆盖日本99%以上的农民。农协的职能范围涵盖十分广泛,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产业链。农业生产方面,农协提供生产生活资料采购、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及存储加工等,并通过集中采购或出售大幅增强议价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农户日常生活方面,农协有偿提供生活必需品、汽车、住房等,还经营医院、提供养老服务等。农协的银行信贷发放都是伴随着农业或农户日常生活,例如农业经营性贷款、农业设备购买贷款、住房按揭贷款、针对农户经营或家庭突发情况的紧急性贷款或再建性贷款等。全方位的产业链为各基层农协放贷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个人信用数据和各产业市场经营数据,不仅利于农协有效调整放贷额度、控制信贷成本、跟踪还贷情况,而且还能凭借对各农业产业特性的掌握和了解,有效实现对不良资产的化解和清收。

第三,孟加拉创新“无担保、无抵押”的团体贷款制度。孟加拉著名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由信贷员访问一般要求同一村庄具有相同经济与社会背景的5个人自愿组成贷款支持小组,实行“2-2-1”放款制度,先向组内2个人放款,前6周内有良好还款记录后再放给另外2个人,然后是最后1个人。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相互监督并承担还贷责任,即团体贷款形成贷款的“无形抵押品”。每6-8个小组组成“贷款中心”,银行工作人员每周会定期与中心成员沟通交流,掌握信用情况。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信贷监督主要依靠“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贷款制度,将总行、分行的监督管理权下放,每个支行管理大约120-150个贷款中心,在财务上自负盈亏,以节约运营和监督成本。

中国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

第一,从“补足短板”向提质增效转变。银行业产品支持方式将从“特惠产品”转向“普惠产品”,转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面更广的普惠类金融产品。银行业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教育和普及,开发对偏远地区居民更加友好的金融产品,提高普惠金融渗透率。

第二,从“基础服务”向“深层服务”延伸。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对公及个人授信、债券发行、参与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托管业务等,全面拓展金融服务。通过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方式,探索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家庭农场、农业产业链、农村道路及污水处理等业务领域,加强产品创新及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夯实渠道、客群拓展能力,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业务模式推广普惠金融业务。

第三,从支持“产业扶贫”向助力“产业振兴”转变。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着力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主体,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园等新载体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立足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绿色农业项目,丰富金融服务模式,建立与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授信指引及其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本文摘选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2年第3季度(总第51期),版权归中国银行所有!


更多资讯,请关注:西部社区网 http://www.xibushequ.cn/

按分类浏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员公示 | 法律声明 | 发展合作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825071816@qq.com  电话:029-63613593 / 18591932401

备案号:陕ICP备2020017220号 | 法律顾问:陕西律师事务所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雅荷花园中环大厦